中國雄安官網6月15日電(李元闖)隨著“三支一扶”工作地持續開展,雄安新區迎來了一批胸懷夢想、勇于擔當的年輕人,他們積極奔赴雄安新區建設一線,扎根服務群眾第一線,為新區建設發展貢獻著青春力量。高迪便是其中的一位。2020年11月,高迪來到雄安新區容城縣平王鄉政府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辦公室,全力推進平王鄉的污染防治、節能減排工作。
高迪(左二)與同事學習交流新疆文化精神。中國雄安官網發
2021年4月9日,按照上級組織安排部署,高迪赴新疆學習交流。“非常榮幸能夠成為本次到新疆學習的一員。此次學習交流讓我切身感受到新疆的文化和精神,提升了個人的思想境界。”高迪說,馬蘭人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在荒涼戈壁灘自給自足,從事著最高保密級別的工作。從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7月30日中國暫停核試驗,30多年里,先后有十萬多名各行各業的核試驗相關人員奔赴荒涼的大漠深處。他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為偉大的事業默默付出著,正是這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馬蘭精神,屢創核試驗事業奇跡。
“胡楊樹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荒漠上的胡楊,聽不到太多的贊揚與褒獎,默默地成長,把根扎得更深更廣,從荒漠深處積累和儲備自身的營養,讓自己更強,擁有護衛一方的有力臂膀。“‘胡楊精神’時刻提醒我們在工作中默默地付出成長,汲取‘養分’,不斷強化個人能力,不忘初心、恪盡職守。”高迪說,胡楊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榜樣。它那份執著與堅守,需要新時代的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
“兵團精神”的主要內涵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這是一種負責任、奉獻精神的體現。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批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兒女前赴后繼,團結聚集在兵團的大旗下,肩負著黨中央賦予兵團建設新疆、保衛邊疆的歷史使命。“新疆的變化,是兵團人在新疆作出巨大貢獻的真實寫照。了解了新疆歷史上的重大事跡,我不禁熱淚盈眶。”高迪說。
高迪說:“一周的學習時間太少了,我覺得我還沒深入了解更多的新疆歷史文化就結束了。我了解了‘馬蘭精神’‘胡楊精神’‘兵團精神’,這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讓我終身難忘。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要把本次學習的經驗運用到工作中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恪盡職守,為新區的建設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更要把本次新疆學習的經驗成果分享給周圍更多的同志,帶動他們一起學習新疆交流所得,為新區發展再添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