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1月10日電(李雪嬌)“你相信奇跡嗎?”在采訪2021年10月“時代新人·河北好人”張秀先時,“奇跡”是她提到的頻率很高的兩個字。一直以來,撫養照顧患有腦癱的孫子王澤宇是張秀先生活的全部。航行在命運大海上,希望與絕望的浪花不斷沖擊著張秀先掌舵的這艘小船,但她始終沒有放棄,依然在乘風破浪、掙扎向前,因為她相信,奇跡的曙光就在前方。
命運的鐵拳來襲
臨近2006年春節,王澤宇的降生給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增添了一份喜氣。雖然出生后不久,王澤宇的父母便失聯了,但這不妨礙張秀先和老伴王占良對孫子的喜愛。老兩口沉浸在喜悅之中,出院后就帶著王澤宇回到了容城縣南張鎮李茂村。
張秀先夫婦對孩子格外用心,日子在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中,王澤宇6個月了,算算時間,孩子也到“三翻六坐”的階段,可以坐著玩會兒了,可張秀先卻連孩子翻身都沒有看見過。想著是早產兒的孱弱,張秀先老兩口沒有太在意。到了王澤宇一歲多的時候,情況依舊沒有什么好轉,他們隱隱感到不妙。家里一切開銷靠爺爺王占良一個人的工資,但孩子的健康大于一切,老兩口商議之后,果斷決定帶孩子去最好的醫院檢查。
爺爺不能請假耽誤工作,奶奶張秀先便背上王澤宇,直奔北京兒童醫院。幾番檢查后,終被確診為腦癱。大夫直言,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辦法,只能在床上和輪椅上度過一生。
醫生的話猶如一記重錘敲在張秀先的心上,轟得她頭昏眼花,幾乎看不清眼前的一切,淚水也淌了一臉。醫生見狀不忍心地勸她:“做康復的話可以緩解孩子的癥狀,或許還有希望。”
“當時醫生說做康復得1個月1萬元的花費,我們沒那么多錢,直接被嚇懵了,可是看著孩子真是不忍心,他的病實在拖不起。”張秀先說,為了孩子,老兩口一咬牙,湊出三萬塊錢,趕緊帶孩子去治療了。
波折的治療之路
“2008年7月13日早上6點5分,奶奶帶澤宇去石家莊治療腿去了,2008年10月23日下午到家。”爺爺王占良自小孫子出生時起,就開始給他記日志。在這本近十萬字的日志里,王占良事無巨細地寫下了關于王澤宇的一切。
北京、石家莊、保定、邯鄲……只要有一絲希望,張秀先就背上孫子去試試,有時候一走就是幾個月,路途辛苦、資金緊張、身體疲憊,這些張秀先都不在乎,患有心臟病的她隨身帶著速效救心丸,一邊撐著一口氣,一邊鼓勵孩子堅強面對、勇敢承受。她默默記下醫生教的按摩手法,每天為王澤宇按摩,舒緩他僵硬的身體。
不管多累,張秀先每天都會為王澤宇按摩舒緩身體。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對王澤宇來說,奶奶的背就是他的世界。白天,奶奶背著王澤宇去做康復;晚上,奶奶守著他給他念書。盡管當時王澤宇不識字,話也說不利落,但張秀先還是一點點念給他聽。漸漸地,王澤宇身體有了改善,這讓張秀先很欣慰。“他會雙手拄在我的身上,把臉正對著我,一本正經又非常天真地說話,給我飛眼、擠弄小臉兒,有時還會親我……”日志里,王澤宇的可喜變化被記錄下來,一切似乎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在2010年7月24日,王澤宇突然暈厥在家,不省人事。
張秀先夫婦趕緊叫上親戚朋友,抱著王澤宇奔往醫院。一行人來到保定婦幼醫院時,距離王澤宇暈厥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怕錯過治療時機,張秀先急得“撲通”一聲跪下了,哭著跟大夫說好話:“救救我孫子,救救我可憐的孩子,求你們了……我沒錢把房子賣了也得救孩子呀!”張秀先的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醫院接診后,大夫們忙到凌晨2點左右。雖被下病危通知單,好在救助及時,王澤宇的病情被控制住了。
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次考驗,張秀先夫婦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難題:孩子一天天長大,該到上學的時候了。
堅韌不屈的“蝸牛奶奶”
自從王澤宇被確診為腦癱,在接受治療的頭幾年里,張秀先夫婦早已花光所有積蓄,還借了很多外債。有時王澤宇緊急住院,親戚朋友都是爭著幫忙,不收兩個老人一分錢,姑姑王玲更是無私付出,給了王澤宇很多的愛。
因此,王澤宇上學的事,張秀先不想麻煩身邊人,自己全程負責起了王澤宇的學習生活。最初王澤宇的胳膊和手指沒有力氣,寫字特別慢,但在張秀先的督促下,他沒有耽誤過一次作業。從家門口到電動三輪車的十幾步距離,王澤宇每天要走將近10分鐘,但他從沒有遲到、曠課過。張秀先常對孩子說:“如果你遲到了,那是奶奶遲到,奶奶就算不吃飯也不會讓你遲到的。”王澤宇上學的幼兒園和小學就在本村,種種不便還能克服,到了上初中的時候,學校離家十幾公里,張秀先要面對的挑戰多了起來。
張秀先陪著王澤宇去上學。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每天早上5點,張秀先就要起床,6點30分出發帶王澤宇去上學,中午沒有時間回家,只能在學校吃。為了節省花銷,張秀先告訴孩子“奶奶不愛吃食堂的飯,自己做的菜才香。”私下里,張秀先常常是煮一碗清湯面吃了草草了事。
在奶奶的影響下,王澤宇堅韌而又頑強地成長著。他助人為樂、品學兼優,疫情期間還捐獻出了自己攢的600多元積蓄。他在參加南張鎮北張中學“新時代好少年演講比賽”時說:“我要做一名身殘志不殘的標兵!……就像懸崖峭壁上的青松。”如今,這棵茁壯成長的“青松”被社會關注到,張秀先的感人事跡也被更多的人知曉。
南張鎮北張中學校長牛運來號召全體師生向王澤宇學習,學校還為張秀先提供了一處職工宿舍,方便張秀先照顧王澤宇的生活起居。容城縣人民醫院組織了5人團隊,為王澤宇每周免費做康復訓練和心理服務。“醫院的周榮欣主任和劉姝晨博士特別用心,澤宇的老師們都特別認真負責……一路走來,如果不是遇到這么多的好心人,自己會走得很艱難。”張秀先說,只要是給予過幫助或照顧過王澤宇的人,她和老伴兒就把他們的名字和事兒記下來,“記住別人的好,更要回報別人的恩。”
相信奇跡的人本身就和奇跡一樣了不起。張秀先說澤宇未來的夢想是考航天專業的大學。不管前景如何,她愿意像蝸牛一樣,背著澤宇一步一步向上爬,陪他找到屬于他的那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