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4月7日電(李元闖)“上工地就是要看細致一點”,中鐵二局唐清政對年輕技術員小粱說,“只有仔細觀察,才會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才能學到真本事。”
作為百名雄安工匠之一的唐清政是雄安新區啟動區E組項目的一名施工員,來自四川省安岳縣,自1999年參加工作以來,從事施工管理已有22年了。從K1快速路到啟動區E組,他以工匠精神創造“雄安質量”,不遺余力地為“千年大計”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4月5日,正值清明假期,雄安建設工地依舊熱火朝天,在中鐵二局啟動區E組項目施工現場,技術員小粱拿著卷尺正在進行橋梁伸縮縫安裝報檢,現場作業工人正在對伸縮縫澆筑做最后準備。
在一旁負責現場管理的唐清政走了過來說,“你看一下我們這個伸縮縫有什么問題,你先說,我再給你講。”“沒什么問題,標高都核對了。”去年新入職的小粱剛說完,唐清政便拿上石筆就在路面上劃出了橋梁伸縮縫位置剖面圖,“我們橋梁的伸縮縫施工,涉及到橋梁縱梁、路緣石和瀝青路面,標高、線性環環相扣,要充分考慮橋梁的固定高度和路緣石的順接,瀝青路面的平整度。”雖然伸縮縫報驗沒有問題,但沒想到還涉及到這么多銜接工序,小梁這才回想起在周生產會上唐師傅說過橋梁兩邊的路緣石要預留10-20m作為線性調整,保證橋梁和路面、路緣石線性美觀。
中鐵二局啟動區E組項目工期緊、技術難度大,為讓年輕技術人員早日獨當一面,項目部在總結劉啟飛勞模創新工作室成果的基礎上,組建橋梁施工技術組,成立了以雄安工匠唐清政命名的工匠工作室,以導師帶徒的方式,傳承工匠精神,培育新生力量,護航“雄安質量”。
“每當橋梁施工有什么技術上的難題,老唐無論多忙,騎著電動車就過來解決問題,關鍵是老唐經驗豐富,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技能。”項目上的年輕技術干部就喜歡老唐嘮叨,因為不論多么復雜的工藝,老唐都能剖析得很透徹,提高了工效,保障了施工質量。
在EB1路A-3號橋梁施工中,由于梁底僅比原始地面高1米,項目部決定用“土模法”進行施工,對原始地面清表后分別進行填土、夯實、修形、地基承載力檢測、模板安裝施工,這就對土模的線性、承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為保障工程施工質量,2021年6月,唐清政由K1快速路項目被抽調至啟動區E組,專門負責13座景觀橋梁施工。他帶領技術干部親自盯控壓路機一層一層壓實,又指揮挖機一點一點造型,僅用2天時間就完成了“土模”雛形,解決了技術方案易、現場操作難的問題。
啟動區E組涉及13座景觀橋梁施工,橋梁的造型有拱橋、V腿橋、鋼箱梁、預制梁等諸多形式。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在短短6個月里要完成橋梁主體結構施工,這對年輕的項目技術團隊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作為百名雄安工匠之一的唐清政,他專業的橋梁施工經驗為橋梁技術組注入了“強心劑”。
EB1路A-2號大橋設計為“V腿”鋼構橋,雖然在鋼模型上開了倉以便混凝土澆筑,但是如何保證“V腿”混凝土密實,成為了橋梁墩身質量控制的關鍵。在澆筑前,老唐組織工人進行技術交底,從混凝土原材控制到澆筑搗固,再到拆模、養護,他講得頭頭是道、有條有理,年輕的技術干部紛紛被老唐的這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所折服。
“用鐵錘敲一下鋼模底部,聽一下聲音,我就知道混凝土澆筑到位沒有。”老唐一直守在“V腿”橋梁的澆筑現場,在炎熱的夏天,他被曬得黢黑,總是汗流浹背。
拆模后,“V腿”墩身的外觀質量超出了預期。看到一排排漂亮的“V腿”全部順利完成,大家也深深地感嘆這就是工匠的力量。這個過程也鍛煉了橋梁組的年輕技術干部,豐富了大家的橋梁施工經驗。
工匠精神一直在“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傳承著,為鑄造“雄安質量”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