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雄安官網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2022-12-15 19:58:05 來源: 中國雄安官網

雄縣、容城、安新縣人民政府,新區各部門:

  現將《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

2022年12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冀政字〔2022〕37號)精神,高標準落實《河北雄安新區智慧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加快推進雄安新區氣象高質量發展,結合實際,提出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人民生產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為導向,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緊緊圍繞服務保障雄安新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努力踐行“初創、趕超、引領”三個階段發展戰略,確保實現“全國智慧氣象示范區、綠色生態氣象保障先行區、氣象科技創新引領區”發展目標,全面打造氣象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為加快雄安新區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提供堅強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雄安新區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管理體系。氣象服務融入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建設各領域,氣象監測、預報服務水平實現趕超,達到全國領先。

  到2035年,氣象關鍵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智慧氣象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氣象科技創新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二、發展重點

  (一)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1.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智能觀測和數據融合分析、數值預報模式應用、災害性天氣預報、智慧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綠色生態氣象、氣候變化應對、集約信息化發展、高效裝備保障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納入雄安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予以重點支持。開展強對流天氣、非均勻下墊面對邊界層影響、白洋淀水—陸能量交互、城市微氣象評估等大氣科學試驗,加強氣象災害機理、數字孿生大氣的研究。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非常規觀測技術等與氣象深度融合應用。

  2.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雄安新區國家氣候觀象臺、雄安新區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中國氣象局雄安大氣邊界層重點開放實驗室建設。用足用好雄安創新發展政策,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氣象科研機構及企業合作,探索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和氣象產業技術聯盟,吸引一批高科技氣象企業落戶雄安。重點開展智慧氣象服務、綠色生態保障和科技創新等氣象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引進、成果轉化及應用示范等工作,提升雄安新區氣象產業全球競爭能力。

  3.打造氣象人才發展高地。施行有利于氣象科技人才聚集、成長的相關政策和機制,將氣象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納入雄安各類人才專項計劃、人才工程(項目),落實人才獎勵和激勵政策。面向全球招聘優秀氣象人才,重點吸引海內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到雄安創新創業。將氣象領導干部納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圍,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素質提升。

  (二)強化氣象基礎能力建設

  4.建設精密監測系統。建成以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為核心架構的氣象觀測基準網。制定氣象泛在感知網建設標準,推進氣象監測融入城市感知體系。加強氣象衛星遙感和雷達應用,開展地空天協同智能觀測,建設三維氣象要素實況分析場。建立雄安氣象計量檢定實驗室,健全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鼓勵和規范社會氣象觀測活動。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納入雄安新區“多規合一”體系,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

  5.發展精準預報技術。構建滿足雄安氣象服務應用場景的百米級、分鐘級城市小尺度精細化客觀預報系統。發展災害性天氣分析、釋用和預報技術以及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檢驗、評估訂正技術。面向雄安生態、能源、交通等領域,開展影響預報技術研究。建立雄安0~30天全時效、無縫隙、精準化、智能化的預報預測綜合業務平臺。

  6.加強精細氣象服務。打造以“智慧氣象”服務引擎為標志、智能機器人為載體的智慧氣象服務平臺。構建氣象新媒體矩陣,智慧氣象服務有機融入雄安城市大腦和智能生活終端。開放公共氣象數據資源,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互動機制,探索打造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眾創平臺,促進氣象信息全領域高效應用。

  7.促進數據融合應用。建設雄安智慧氣象數據中心,實現氣象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融合創新應用,依托高速通信網絡、5G物聯技術,打通全球氣象數據獲取通道,依托雄安數算一體信息化資源,搭建集約高效的硬件支撐環境,支持雄安氣象信息產業發展全球市場。建立“氣象+行業”數據交互系統,以雄安數字城市建設為基礎,加強數據跨部門、跨行業共享互通。按照國家信息安全要求,構建信息網絡安全管理與監控系統。

  (三)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8.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建立健全分災種的氣象風險預報預警體系,重點提升規劃建設安全、白洋淀流域洪水、城市內澇、森林草原(蘆葦)火險等氣象風險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健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組織管理體系,構建新一代智能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支撐平臺,全面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調度指揮與決策信息供給能力。建立氣象災害鑒定評估制度。

  9.強化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定期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強化普查成果應用。開展重大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提升重點區域和敏感行業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和承災能力。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推動新一代通信技術在預警信息發布中的應用。實施“網格+氣象”行動,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智能城市網格化管理。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氣象科普展館,強化氣象科普宣傳和文化傳播。強化多部門聯合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

  10.強化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持續增強白洋淀及周邊流域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特種監測網,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的空地一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大力推廣無人機作業。建立應對雄安新區森林草原(蘆葦)火險、空氣污染、高溫干旱等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和重大服務保障機制。建設雄安新區人工影響天氣監測控制指揮中心。提高云水資源監測和作業效果評估。

  11.強化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進一步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管理機制,切實發揮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職能。建設以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為先導的多部門聯動機制,完善專業應急氣象保障裝備和隊伍,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氣象保障能力。持續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績效管理,督促各有關部門做好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落實和細化銜接。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探索農業保險、巨災保險等風險轉移制度。依法做好雄安新區氣候可行性論證應用工作。

  (四)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12.提升農業氣象保障能力。健全氣象為農服務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開發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應用平臺,實現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全覆蓋。強化高光譜遙感等先進技術及相關設備在農情監測中的應用,圍繞高標準農田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開展糧食生產全過程氣象災害精細化監測預報評估服務。對標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農業+”新業態,探索建設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氣候資源的精細化影響評估,打造雄安“氣候好產品”。

  13.提升交通氣象保障能力。將氣象監測設施納入雄安數字化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組建覆蓋交通樞紐、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路網的智能氣象數據采集系統。建設監測、預警、服務一體化智慧交通氣象綜合平臺。將霧、路面結冰、路面積雪、強降雨等交通高影響天氣風險預警服務納入雄安交通安全風險預警系統。

  14.提升“氣象+”賦能行業發展能力。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產業各環節。強化光伏、地熱等能源有效開發、合理利用、儲備調峰、持續發展氣象服務能力。提升電力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水平,做好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調度精細化服務。積極發展面向總部經濟、新興產業、金融、保險的氣象服務。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制度體系,促進并規范氣象產業有序發展。

  (五)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

  15.強化公共氣象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編制雄安公共氣象服務清單。搭建公共氣象服務融媒體傳播平臺,完善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實現各類媒體氣象信息全接入。健全公共氣象服務設施,實現社區、鄰里、街坊三級生活圈及城郊農村的氣象信息全覆蓋。

  16.強化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加快構建個性化、定制化的氣象服務產品庫,推動氣象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發展全程化伴隨式智慧旅游氣象服務,助力“華北水鄉”白洋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探索建立自然物候景觀、特色天氣現象景觀等精細化氣象監測預報業務。聯合衛健、疾控等部門,研發制作氣象、氣候相關疾病風險預報產品,開展健康氣象條件預報和健康氣象風險預警服務。

  17.強化城鄉氣象服務供給。開展城市通風廊道和城淀微循環系統建設效果評估,為持續優化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氣象大腦賦能智慧城市精細化治理,建立保障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建筑節能、城市施工等智能管理的氣象服務機制。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高風險地區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建設,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體系,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

  18.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建立雄安新區衛星遙感監測綜合應用系統,健全雄安新區生態氣象監測站網,覆蓋城市、濕地、森林、農田等主要生態區域。開發城市多尺度氣候模擬系統,進行生態服務價值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開展溫室氣體濃度和通量監測,加強碳排放源和吸收匯動態變化研究,進行低碳城市發展氣象影響評估。

  19.強化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發展城鄉規劃、重點工程、重點領域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提升決策咨詢能力。開展基于風險的高影響氣候事件生態敏感氣象要素評估預警,加強雄安新區氣候風險和氣候承載力評估能力,為生態環境準入、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提供氣象支撐。開展氣候資源量評估和未來資源趨勢預測,為太陽能電站、光伏建筑一體化、綜合能源服務等項目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保障,實現氣候效益最大化。

  20.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建設雄安新區生態氣象綜合服務保障體系,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與水資源安全、“千年秀林”火險監測預警與營建養護、大氣環境立體監測與精細化預報等氣象服務,形成城水林淀田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氣象保障全國示范。建立雄安生態氣象治理評估指標、算法和評估模型,開展實時動態監測。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氣象公園、天然氧吧等氣候生態品牌。

  三、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入雄安新區發展規劃。雄安新區各部門要按職責分工在政策扶持、信息共享、運行維持等方面強化重點保障。

  (二)加強統籌規劃。加快落實河北雄安新區智慧氣象發展規劃,推進氣象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氣象服務供需適配、主體多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投融資機構、社會化服務機構的作用,促進氣象科技產業迅速發展。

  (三)加強法治建設。推進地方氣象規范性文件制修訂,完善氣象標準體系,全面提升氣象法治建設現代化水平。實施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范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

  (四)加強投入保障。按照中央和地方財政經費保障范圍,視新區財力情況,逐步加大對地方氣象事業項目建設資金支持力度。穩定氣象人才隊伍,按國家、省和雄安新區有關政策規定落實氣象職工住房保障、戶籍落戶、人才引進和職工子女就學等有關待遇。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

?????? 相關政策解讀:《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解讀

責任編輯: 賈夢宇
關鍵詞:
+1
新聞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評論僅供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網立場

為你推薦

加載更多新聞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09976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无码AV片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毛片AAA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一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虚拟VR |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无码| 最新版天堂资源中文网|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中文无码制服丝袜人妻av| 无码色AV一二区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AV高清无码|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电影| 最近中文字幕2019高清免费| 最新版天堂中文在线|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