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百年磨礪依舊溫潤如初的紅磚外墻,自然釉變的彩色水泥磚,磨損得斑駁卻透著濃濃暖意的桌椅……在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唐山市培仁歷史文化街,古香古色的老建筑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歷經風雨仍不掩風華。目前,培仁歷史文化街與中國(唐山)工業博物館、漢斯·昆德故居博物館、培仁教育記憶館、金達記憶館共同構成承載唐山城市記憶的“四館一街”文化產業集群,為游客開啟穿越時空的對話。
培仁教育記憶館
追溯時光記憶
唐山市培仁歷史文化街位于大城山南坡的社區里,被周圍老舊居民樓房環抱,隱秘而靜謐。“能穿堂越巷找到這里的外地游客,都是忠實‘粉絲’。” 培仁歷史文化街講解員周敬媛笑稱。
回顧這條“網紅”街的百年歷史,得從清朝的最后一個年頭說起。周敬媛介紹說,1911年,教會學校——“仁愛孤兒院”在唐山成立,1921年該校改為平民女子小學,后來增設初中部變為“河北省私立培仁女子中學”。直至1941年,這所學校依然是冀東地區唯一一所完全女子中學,被譽為“冀東地區完全女子中學的鼻祖”。
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多數市內建筑被毀壞,培仁女中的整體建筑物卻幾乎未損,成為唐山市主城區內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古舊多層建筑。
“培仁女中歷經教會辦學、私立學校、國辦學校等多種辦學模式,毫不夸張地說,就是唐山的一部教育發展史。”周敬媛說,唐山文旅集團對二層英式建筑進行了保護性維修,改造成培仁教育記憶館,以此來探知唐山近代教育的發展脈絡。
金達記憶館
傳承城市文脈
培仁女中前,“逸菊”門旁一對女生銅像平添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兩側的丁香樹則寓意“園丁”甘為人梯、捧獻芬芳的精神……來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第一次到此游玩就不禁感嘆,“以前對于唐山的印象是工業歷史悠久,現在才了解這也是一座人文薈萃、教育昌盛的城市。”
同樣也來參觀的培仁女中校友崔會文回憶說,樓道地板鑲砌的棕紅色瓷磚,是啟新瓷廠歸為國有后生產的彩色地磚。地面雖歷經半個多世紀磨損,但除局部略有修補外,依然平整、光滑如初。
透過教室的玻璃窗望去,看著熟悉又古舊的黑板、課桌,她恍惚還是那個坐在教室聽課的學子。通過對唐山教育史料的梳理,走廊墻面以年代為時間軸展現的唐山近代教育史,則積淀著城市濃厚深遠的歷史文化。
除了培仁教育記憶館,不遠處鬧中取靜的金達記憶館也是游客休閑的好去處。
據周敬媛介紹,英國土木工程師克勞德·威廉·金達于清朝洋務運動時期來到唐山。那時,李鴻章委派上海輪船招商總局唐廷樞在唐山籌辦開平礦務局,大量外籍洋人技師涌入,他們自主建設了融合各國風格的花園別墅,掀起了西洋風尚。
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大部分洋房被震毀,現在僅存四所。其中一處,就是在培仁歷史文化街內的29號洋房——如今的金達記憶館。金達在中國煤礦開采、鐵路建設等方面作出過突出貢獻,他主持修建的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成為中國鐵路的起點,他設計并指導工匠制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機車。
金達紀念館坐北朝南,東南西三面建有回廊,里面展示了英式老物件和唐山工業文明史,成為獨具魅力的歷史縮影和城市景觀。
城市書房
培育新興業態
作為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培仁歷史文化街主打“沉浸式”招牌。“走進這條街,感覺自己穿越了!”來自天津的游客劉先生說,了解一座城的歷史文脈,從走進一條市井街道開始。
逛累了,游人還能到城市書房內休憩。書房拐角處的旋轉樓梯伴隨十多米高的書墻,給人以“書山有路”之感;閱讀區錯落的書架、璀璨的吊燈、嵌入式卡座、沉靜的淡橘色調,在都市喧囂中營造出一片歲月靜好的天地。在城市書房一層的“小象有咖啡”咖啡館,再來上一杯桂花拿鐵,曬著秋日午后的陽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時光輕松又愜意。
城市書房藏書1.7萬余冊,同時配有電子書借閱機、自助借還機等設備,可與唐山市圖書館和其他城市書房、社區分館通借通還。“其中還有不少關于唐山歷史文化的書籍,方便游客在旅行中打開一扇了解唐山的窗。”周敬媛說。
把外地游客吸引來,還要留得住。在培仁歷史文化街內的贊駐酒店,創始人李寧正在大堂檢查置物架上擺放的二十多樣生活用品:降噪耳塞、筋膜槍、電熨斗、卸妝濕巾……游客可以免費使用、拎包入住。“雖然游客在唐山的時間短暫,但是希望他們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和美好。”李寧說。
匯聚文化創意、休閑娛樂、餐飲酒店、時尚購物等新興業態,培仁歷史文化街上榜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由點成片,培仁歷史文化街承載城市記憶,以文化賦能旅游,為游客打開一扇了解唐山的別樣的窗口。(張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