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拍攝的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吸引京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家門口享受北京優質醫療資源……7月20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河北主題采訪團,來到位于保定市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和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探訪當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的生動實踐。
“今年3月,我們研制的腦血管介入手術輔助操作系統獲國家批復,預計年內實現量產。有了它,不僅能讓醫生實現隔室操作,擺脫鉛衣負擔,還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穩定性和精準度。”在活動當天的采訪環節,易度河北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史文寶被記者們圍在中間,一個“北京研發、河北轉化”的生動故事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2018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李佑祥教授團隊研制出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原型機。在前往江蘇、山東等多地考察后,團隊決定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進行研發成果轉化。
原因何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支撐帶動下,我們相信在保定大有可為。”史文寶坦言。
團隊落地后,在保定高新區的支持下,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不僅配置了1200平方米的潔凈廠房,還為其提供5年免租金的優惠。保定高新區還為團隊提供了100萬元獎勵資金。更讓史文寶驚喜的是,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的牽線搭橋下,他們與當地的秋澤智能科技、思瑞恩新材料等公司達成合作,解決了產品生產中的很多技術瓶頸問題。
五年多來,史文寶一直帶隊在這里進行產品中試。目前,公司已取得10余項專利,獲得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稱號。
作為北京中關村京外設立的首家創新中心,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自2015年揭牌運營起,聚焦打造產業協同新地標,完善機制、搭建平臺、強化服務,著力構筑“類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吸引了300余家像易度公司這樣的創新企業和機構入駐,推動了一批北京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保定市發改委一級調研員毛蘇宇介紹,保定立足京津創新資源集聚的優勢,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創新“發動機”開展常態化對接交流。近兩年來,保定共吸納京津技術成果861項,技術合同成交額65.26億元。積極承接央企、國企、民企中需疏解轉移的各產業板塊落地保定。今年以來,在保定新增注冊的央企子公司有10家,總數已達234家。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是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效支撐。京保區域醫療合作,讓保定百姓在家門口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也讓周邊省市的群眾來保定就能掛上北京專家號。
今年4月,保定市民趙女士的女兒突感身體不適,在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就診,孩子被確診為白血病。
“當時,我們考慮去北京兒童醫院給女兒看病,但因床位緊張只能等待。”趙女士說,得知北京兒童醫院專家每周都會來保定出診,能夠為孩子提供相同品質但費用更低的醫療服務,她決定讓孩子在保定治療。如今,趙女士的女兒已經化療了三個療程,治療效果符合預期。
患者不進京可享優質服務。2015年起,北京兒童醫院全面托管保定市兒童醫院,增掛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院牌,北京專家常態化來保定出診、查房、手術、帶教,緩解了河北乃至全國患者進京“看病難”問題。
“讓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讓更多患兒在基層就近享有北京的優質醫療服務。”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院長田劍說,北京專家到保定幫扶,兩個醫院的診療標準逐步同質化,還有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最終受益的是患者。
田劍介紹,為了最大限度促進保定醫療水平提升,京保兩院實行專家、臨床、科研、教學、預防、管理“六個共享”,將北京的專業科室及人員整體下沉到保定,在保定開設病區接診全國患兒。
經過8年的托管改革實踐,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年門診量由托管前的25萬人次增長到63萬人次。截至2023年4月,北京專家在保定診療患兒近3.2萬人次。北京專家平均每年為保定危急重癥患兒會診2700人次左右,手術1300人次左右。
積極承接北京醫療功能疏解,保定不斷擴大北京醫療資源共享“朋友圈”。截至目前,保定99家醫療衛生機構與京津119家三甲醫療衛生機構簽訂了235個合作協議。為積極疏解承接去北京看病的外地病源,保定在東部高鐵片區范圍內,謀劃了7840畝起步區,集中承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國際醫療基地。(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馮陽)